留出余地 地震预告 防震减灾法订正给

文章编号:2319 2024-05-05 地震预告 汶川 人大
地震预告 防震减灾法订正给

地震预告要不要在法律上表现进去,地震“群防群测”还要不要保持,震情震灾应不应及时发布,中常年地震预告可无法以向社会地下……这些防震减灾法订正草案中备受关注的疑问,正在12月22日开局的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启动第二次审议。南边周末记者获知,该二审稿有望在本次审议后经过。

给“地震预告”留出更多余地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在提交的关系修正说明中说,在广为关注的对于“地震监测预告”方面,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意见是在地震预告特意是临震预告还是环球性难题的状况下,倡导将草案第三章的称号由“地震监测预告”改为“地震监测预测”,同时不对地震预告尤其是临震预告作出硬性规则,一些常委会委员亦赞同上述认识。

但另一些常委会委员和国务院法制办、中国地震局倡导,保管订正草案对于地震“预测”和“预告”的规则,以为:地震“预测&rdqu


“广东省中小学生防灾减灾只是竞赛试题”谁知道进来帮帮忙

1,B2,B3,B4,A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e79fa5eee5aeb3338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 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能准确地说出它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有办法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这就是“防震减灾”。 为提高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灾损失,在群众中应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 现将有关地震和减灾的常识介绍如下: 地震发生的原因与分类: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根据成因可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塌陷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 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地震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人们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的有千余次,而七级以上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地震的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地球内部直接发生破裂的地方称震源。 震源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称震中距。 震源到震中的距离称震源深度。 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又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为深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 纵波:它向外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岩石交替受到推(压缩)或拉(膨胀)的作用。 横波:它向外传播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使岩石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作剪切运动。 纵波与横波相比,前者传播速度快,在地壳中一般为每秒五六千米,且强度小,衰减快;后者传播速度慢,在地壳中一般为每秒三四千米,且强度大、衰减慢。 因而,地震时,总是纵波先到达,横波后到达,横波的振动比纵波强。 震级与烈度:震级,是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 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中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中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烈度除与震级和震中距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和土质条件、建筑物结构及抗震性能等有关。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有感地震 feltearthquake 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 微震 microearthquake 1级≤震级<3级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 destructiveearthquake 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二十六条) 严重破坏性地震 severelydestructiveearthquake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 取相应行动的地震。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三十条) 震级每相差一级,其能量约相差30多倍。 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反之,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 地震是怎样造成灾害的?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本身并不等同于地震灾害,地震只在一定条件下才造成灾害。 地震波引起地面强烈振动,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某些自然物崩塌(如山崩),并由此危及人身安全和带来经济损失,这是地震造成灾害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 一般而言,中强以上地震便可造成破坏,但破坏的轻重还与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发生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另外,还与地震发生的地点有关。 如果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在渺无人烟的高山或荒漠区,它对人类便不会造成影响;而那些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地震,则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这些只占全球15%的地震所造成的人口死亡,竟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85%。 除此之外,地震造成的灾害原因还与人类抗御地震的能力和程度有关。 这包括许多方面,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城市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的设防能力,社会对地震灾害的监测,预报及应急救助能力,人们是否具备防震知识等。 震前异常: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是有前兆的。 这些前兆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微观前兆是指用仪器观测到的地球物理、化学和地质构造等的微小变化。 宏观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觉察到的各种前兆现象。 那么,地震前会出现哪些宏观前兆呢? 地下水的异常变化: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变浑等;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等等。 动物异常:据统计,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130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 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 动物行为异常大体有三种: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地声与地光:地声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 地光: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呈红、白、紫、橙等色。 自然界的变化十分复杂,各种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并非都是地震前兆。 因此,当我们观察地震宏观前兆现象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并及时报告地震部门。 地震来了怎么办?抓住时机,利用预警时间紧急避震。 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仍能出现一些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关现象。 这些在大震前短暂时间内出现的、能够预示强烈地震即将到来的临震宏观现象,叫做大震预警现象。 主要有:地面的初期振动、地声、地光等。 从人们发现预警现象开始,到房屋倒塌,这个时间差称为大震预警时间。 据统计,预警时间可达十几秒,少数可达20秒以上,在20秒以内的占83%,平均预警时间为13.6秒。 地震时,人们如果能抓住预警时机就会有生的希望。 在不同环境下紧急避震的要点:如果你住楼房,地震时不能滞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间中央。 因为这都是身体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 应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 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外墙边或窗边去,也不要到楼梯去,更不要去乘电梯。 如果你住平房,地震时应立即躲在炕沿下;牢固的桌子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 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 如果你正在学校上课,就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时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去后再由老师带领,有组织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楼房,一定要记住不要跳楼,不要拥向楼梯。 当你在操场或室外时,若在开阔地方,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乱跑、乱挤,待地震过去再按老师指挥行动。 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时,就地蹲在排椅下,用书包等保护头部;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等地震过后,听从服务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的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吊灯、广告牌等悬挂物。 如果你在户外,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构筑物。 如楼房,特别是玻璃幕墙的建筑、高烟囱、水塔等。 注意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等。 注意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墙等。 如果你在野外,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场地,选择开阔、稳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背朝风向,以免吸进有毒气体。 避开河边、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 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变压器、高压线及生产危险品的工厂或危险品仓库,以防发生意外事故时受到伤害。 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压不能自行脱险时,一定要沉住气。 先试着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这时你要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如果暂时不能脱险,就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维持生命。 同时还要与外界联系,当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耐心等待救援。 回答者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自____起施行。

B.1998年3月1日 2008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十一届六次会议修订自2009年5月1日实施


本文地址: https://www.xiaotuo.net//858d97167939514b45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