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姑婆屋 百年前自梳女的群居空间

分类:互联网资讯 - 时间:2024-05-05 - 浏览:

寻觅姑婆屋百年前自梳女的群居空间

1992年9月,广东顺德自梳女在冰玉堂合影

自梳女的传说

这是一个对于寻觅与祛魅的故事。由于猎奇一百年前选用不婚的自梳女因何选择不婚,又是怎样生存的,艺术家浦潇月开局探望那些还辞世的自梳女,以及自梳女们曾经组团生存过的屋子。

“自梳”,是一种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珠三角地域盛行的不凡习俗。到了适婚年龄的男性将头发盘成髻,示意永恒不嫁。男性梳起的仪式相当于旧时婚礼,梳起之后不只不能再嫁,也要尽量防止和异性接触。

不嫁的理由纷简约杂。在一些对于自梳女的报道里,被陈说最多的理由是挣钱养家。自梳女往往是家中长女,为了分担父母照料弟妹的重担,选用梳起。也有女性不满旧时盲婚哑嫁的命运,毅然不婚。学者徐靖捷在她的作品《走近西樵自梳女》中还提到了另外的要素,“男性过了匹配的年龄,假设没有嫁娶,则会贻误弟妹的婚期。梳起之后,则没有阻头、跨头的忌讳。”

历史长河中,自梳女只是不婚文明的分支之一,它的发生和盛行有着偶然性,往前看既有迫于生养压力群体杀夫的历史惨剧,也有“不落夫家”( 男性在出嫁后的三天归宁以后,不再前往夫家 )的遗俗。在徐靖捷看来,珠江三角洲缫丝业的兴起,是自梳女集团扩展的契机,并非缘起。

浦潇月第一次性了解自梳女时还在美国读书,在一堂叫作乌托邦修建的课上,她异常发现自梳女群居的姑婆屋,继而对这一群体发生兴味,“不婚在当天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她们在一百年前的封建社会是怎样做到的?”

那时浦潇月读国外学者托培理(Marjorie Topley)的著述,其中将自梳女描摹成一群镇压父权的先锋——这凑巧也是当代媒体和群众热衷的独立女性叙事。当然,异性恋也是对于自梳女的相当盛行的一个标签。

起初苦于没有一手资料,她临时放置了这个方案。2021年辞职后,她首先去了顺德的冰玉堂,接着开局开掘对于自梳女生命历程的旷野考查。很快,她发现了有别于托培理形容的另一种叙事。

寻觅姑婆屋百年前自梳女的群居空间

浦潇月 (南边人物周刊记者 王佳薇/图)

“那时刻很兴”

阿转,杏头村人,生于1938年,本名梁转喜。但身边人很少这么叫她。

“很多老人只知道自己的花名(),不知道全名,更不知道怎样写。”开局旷野考查后,浦潇月发现自梳女对自己的名字并不相熟。“名字只是村里人称说她们的符号。”一些名字甚至起得十分粗率,比如梁四——“由于她在家里排名第四。”

与名字一样在记忆里变得含糊的还有期间。若是问起自梳女哪一年梳起、二三十岁时的生存,她们大略率答不过去。可是假设“问她们某一年日本仔来没来,或是你的侄子有没有结婚生孩子,她都分明”。

就像历史学者贺萧(Gail Hershatter)在《记忆的性别》中发现的那样,记忆不是“假相”的贮藏室,而是一个社会


古代为什么会有自梳女

“自梳女”这个称呼可能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听说过,其实用现代的词语解释一下,就是古代的“不婚族”,而且还是女性群体。这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惊讶吧,居然在古代就已经出现了不婚族的人吗?毕竟很多人都角色,在古代的女子地位不高,而婚姻大事都要父母做主,怎么可能自己说不结婚就可以不结婚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代的自梳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自梳女是什么

自梳女也称妈姐或姑婆,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中国古代封建礼法严苛,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这就是自梳女的雏形。明代中后期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自梳的习俗在封建礼法的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于高潮,直至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2012年12月25日,顺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成立。

“自梳”这个名称的来历大概是:过去广州与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髻。自梳女就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

2.古代自梳女是如何出现的

古代女性普遍早婚早育,但鲜有人知的是,古代女性也有“不婚族”,她们就是自梳女。

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即使是大富大贵之家,婚配也得由着父母,婚后又要遵从三从四德。

普通的女性就更加凄惨了。大部分的情况是,农家女从小便不读书,不认字,七八岁开始帮着家里干活,十多岁则嫁人。嫁人后也只是丈夫的附庸,没什么地位。

显然,封建社会对女性是不公的,那她们有能力反抗吗?

大多数时候是没有的。首先,父母不可能养你一辈子,而当时的女性很少抛头露面,也没有特别适合女性谋生的职业。从经济上来说,古代女性很难获得真正的独立。

《浙江通志》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明万历年间,浙江一带纺织业和蚕丝业兴起,妇女自此有了独立谋生的机会。很多女性不甘婚后的不平等生活,于是自发形成了一个“不婚族”的组织。

她们本是未嫁的黄花闺女,却像已婚妇女一样把头发自行盘起,表达自己终生不嫁的矢愿。

据记载,过去广州与珠江三角洲一带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出嫁时由母亲束髻。如果未婚女子一辈子都不想嫁人,就自行束髻,是为自梳女。这样,也没人会找她们说媒了。

这是十分正式的,仪式会在姑婆屋(自梳女集聚地)中举行。一旦成为自梳女,终生不得反悔,否则会遭受严厉的惩罚。

3.自梳女的生活是怎样

成为自梳女后,她们一般被称为姑太或姑婆。有人要问了,古代社会父母为尊,要是父母强逼其出嫁呢?姑娘们也有妙招,她们往往会采取“不落家”的办法。所谓“不落家”,就是有名义上的丈夫,但实则仍然是单身。

洞房花烛夜的时候,姐妹们会传授给自梳女应付的办法。而且自梳女会穿着特制的防卫衣服,甚至还会带把剪刀,要是丈夫想硬来,屋外冒充成亲戚的姐妹们也会一拥而上。

在夫家住至三日后,自梳女便依照习俗回娘家,此去就基本不回来了。不过,要是夫家有什么红白喜事,“不落家”的自梳女还是得回来的。

自梳女平时可居住在母家,自食其力,有些人也会住在姑婆屋。她们生活上和精神上都相互扶持,亲如一家人。年老时,按照规矩,自梳女们是不能在母家去世的,必须移居姑婆屋,在那里也会得到年轻自梳女的照料。而“不落家”的自梳女则大部分要去夫家待终。自梳女死后,会被称为净女。

发展到后来,女性选择自梳的原因也多了起来。有人担心婚后生活不幸福,有人觉得结婚不自由,也有人就是单纯喜欢和姐妹们一起生活。最奇葩的一种是,家中有弟弟妹妹要婚娶,而自己又没有中意的对象时,就得自梳,否则弟弟妹妹就不能结婚。

民国初年,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一些女性觉得南洋打工收入丰厚,便前往南洋。她们大都无学识,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女佣。女佣一个月休息两天,两天的时间也会用来聚会。她们很少接触别人,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融入当地的生活,也没有婚配。

年纪大了后,她们组团自梳,成为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暮年后,有些人在外终老,但更多的自梳女选择回国。

1948年,新加坡的400多位自梳女和均安当地的100多位自梳女借助同乡会在顺德老家修建起了占地两亩的冰玉堂。一开始,很多自梳女会住在冰玉堂,也有很多人被冰玉堂吸引从国外返乡。

但渐渐地,住在里面的人越来越少了,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里面便没有常住的自梳女了。但附近的自梳女们还是会时常在冰玉堂相聚,这里成为了一个会馆,过年过节她们也会聚在一起举办活动和展览自己的手工。

后来,她们将一套钥匙交给了当地政府,冰玉堂成为了“自梳女博物馆”。周末的时候,很多游客会前来参观。据统计,如今的自梳女已不到10人,年龄也大都在90岁以上了。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已经没有人选择成为自梳女了。自梳女行将消失,不过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

广东广州景点黄埔姑婆屋景点介绍

姑婆屋,建于清代,黄埔村自梳女聚居之所,俗称姑婆屋。 三间两层一院,头门博古脊,花岗石门夹,杉木大门,13横趟栊,房门门头上方雕有精美的花卉图案。 屋内分隔为各自独立的单间,具有晚清时期建筑特色。 在封建社会一些女子不愿受封建礼教束缚,自食其力、终生不嫁,称为“自梳女”,又称“姑婆”。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石基河边的黄埔经济联社(原黄埔村)门票:详情咨询景区开放时间:全天电话:020-周边公交信息:琶洲石基村总站(黄埔古港) - 公交站 395米途经公交车: 229路 高峰快线59路 旅游公交3线黄埔村南村口 - 公交站 507米途经公交车: 229路 高峰快线59路 旅游公交3线黄埔村 - 公交站 729米途经公交车: 137路 262路 高峰快线77路 旅游观光1线 夜66路黄埔村总站 - 公交站 767米途经公交车: 564路 762路 夜100路

旧社会自梳女为什么一辈子不能结諙

自梳女也称妈姐或姑婆,是指女性把头发像已婚妇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 中国古代封建礼法严苛,不少女性不甘受虐待,矢志不嫁,或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这就是自梳女的雏形。 明代中后期由于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自梳的习俗在封建礼法的压迫下,得以相沿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于高潮,直至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 2012年12月25日,顺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成立。 “自梳”这个名称的来历大概是:过去广州与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髻。 自梳女就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 过去女子出嫁,须由母亲束髻,立心不嫁者则履行一定的仪式自行束髻,称“自梳”。 仪式通常在自梳女及不落家妇女聚居的“姑婆屋”内举行,当事者预先购备新衣、鞋袜、妆镜、头绳及香、烛、肴,以黄皮叶煮水沐浴,设供拜观音,立誓永不婚嫁,然后由年长的自梳女将其辫子梳成发髻,更换新衣新鞋,向其他自梳姐妹一一行礼,经济宽裕的,还须摆酒宴客。 履行仪式后,该女子即为“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终生不得反悔。 “自梳女”平日可继续居住母家,采桑缫丝,自食其力,闲时常到“姑婆屋”与众姐妹聚会,在生活上互相扶持,亲如家人。 年老或病危,必须移居“姑婆屋”,绝不能在母家去世。 不落家是自梳女子的一种假婚习俗,为遭父母强迫嫁人并抗争无效时所采取的折衷办法,过门行婚礼但拒绝同丈夫寝处,三朝回门后即长居母家不返,故称“不落家”。 “不落家”除了与自梳女有相类似的社会背景外,其中较为多见是少女迫于父母之命,既不能“梳起”又无法逃出家门,只好在举行婚礼后,利用“三朝回门”的机会长住娘家,以避免与丈夫同居。 这种妇女,名曰已婚,实则仍为独身,俗称“不落家”。 [1] 有的女子,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终因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采取婚后“不落家”的办法来应付父母。 蓄意不落家的妇女,临嫁时秘密请知己的大嫂大姐们传授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并请金兰姐妹特制一套防卫衣服,衣服制成上下相连,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让新郎无法扯开。 自带一把剪刀作自卫,不让新郎贴近其身。 如新郎以暴力相逼,即高声呼救,以金兰姐妹扮演的大姐,闻声后便集体前往救护,帮助新娘解脱。 在夫家住至三日,“回门”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 不过,不落家妇女,在夫家仍是主妇名分。 夫家如有红白喜丧之事时,还要派人回去以示关照。 若是翁姑或丈夫过世,必须亲自回去“上服”尽孝执丧。 本人要是病危将逝时,不能留在娘家办丧,必须回到夫家去待终。 弥留期间的饮食、医药及身后费用,均由女家来负责。 夫家要以主妇之礼仪进行办丧。 遗产留给妾侍或庶出子女。 也有不回夫家而死于“姑婆屋”或尼姑庵的。 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 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 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 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 历史发展编辑到20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古时自梳女为了自梳女。 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过去“自梳”具有特定的仪式,先由村中族人选择吉日吉时,良辰吉日一到,便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婶母、伯娘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 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 自辛亥革命的发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封建制度和习俗彻底破除后,自梳风俗已经式微,到了民国初年,整个中国的丝业崩溃,自梳女无以维生,部分人便去香港当“自梳住家女佣”,即妈姐;今日香港北角东部的七姊妹,也是沿于自梳女。 2011年的一次调研显示,明确登记在册的自梳女不足50人,年龄在85岁到90岁之间。 [2] 守墓习俗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 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 自梳女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死后也只有自梳姐妹前往吊祭扫墓,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又叫“买门口”,即自梳女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以便将来可以老死夫家。 自梳女要付给婆家一笔钱来“买门口”。 “守墓清”是守节之意,有“墓白清”和“当尸首”两种形式。 “墓白清”又称嫁神主牌,即某家有早已夭折的男性,不论是童子或是成年,只要死者家长同意,自梳女就可出钱买作那一家当媳妇,买成后,要举行“拍门”,“入门”仪式。 所谓“拍门”,就是当自梳女来婆家认作媳妇时,婆家先把门关上,自梳女要“拍门”,阿婆在屋内提出种种难堪的问话,如“我家清苦,你能守吗?”,“以后不反悔吗?”等等,自梳女必须回答得阿婆称心后才开门,自梳女入了门就算被接纳为这家的媳妇,以后,必须经常在经济上贡纳给婆家,翁姑死时,要前往执丧。 另一种形式叫“当尸首”。 即当男子死而未葬时,自梳女嫁去作死者之“妻”,要披麻戴孝,守灵送葬,以后,如翁姑稍有不满,可赶出家门不在再认作媳妇。 自梳女“守墓清”买了门口,便可算作男家族中人。 可怜自梳女受尽精神和劳累身体的折磨,才换得个死的“门口”。 居所介绍顺德冰玉堂1950年落成的冰玉堂原本是顺德均安镇沙头村自梳女的住所,被称为珠三角地区自梳女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着自梳女这一独特群体的历史和文化。 目前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已进入七八十岁的高龄。 2001年11月29日,午饭之后,黄月、黄姑、黄英几个姑太(注:顺德地方称“自梳女”为“姑太”)陆续来到冰玉堂,像大家约好了一样。 早在20世纪90年代,自梳女都回到家人身边,冰玉堂就无人居住了。 不过,住在附近的姑太们仍然每天到这里来坐坐,和姐妹们聊天、打牌。 顺德冰玉堂自梳女的晚年十分凄惨,如果没有拼命积点血汗钱与其他姐妹共同买一间房子作姑婆屋,真是临死时连停尸的地方都没有。 后来无人居住的冰玉堂就成了自梳女们的会馆。 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节等特别的日子,她们聚集在这里举行活动,拜祭死去的姐妹们,并展览自己的手工艺品,供人欣赏。 有人说,冰玉堂常年谢绝外界尤其是男士进入。 黄月对这一说法做了订正。 她说,其实冰玉堂并不拒绝男人进入,只是男人不能在此过夜。 从冰玉堂北门进入,左手边就有一间房,供奉着黄姓祖先的牌位。 姑太们说,之所以把祖先的牌位放在此处,就是方便外界人士到此拜祭祖先,因此,不存在男人不能到此的说法。 不过,当地男人都知道这是自梳女的住处,因此一般不会到此。 自梳女都有牌位,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冰玉堂明显的位置,死者的名字写在黑纸上,生者的名字写在白纸上。 黄月说,现在村子里只有20多个自梳女,加上留在新加坡的十几个,总共只有30多个自梳女了。 50年光阴逝去,冰玉堂终于敞开了紧闭的“心扉”。 在自梳女的同意下,当地政府即将逐步开放冰玉堂。 冰玉堂有两扇门,北门和东门。 北门藏在一条窄窄的小巷中间,东门面临着一条水泥路。 如今东门两边各有一个建筑,一边是高楼,另一边有人砌起了1米多高的红砖墙,圈出一块地,因此东门也被藏匿了起来。 冰玉堂在四面围墙的包围之中,院子里种满花草。 冰玉堂为两层建筑,一楼是姑太们聚会的厅堂和神位,还有厨房,以前的姑太就在这里煮饭煲汤。 二楼是姑太们的卧室,姑太们当年睡过的床铺如今已经拆除了,空荡荡的房子里只剩下木板地面和青砖墙壁,显得格外冷清。 冰玉堂里供奉了很多神,有观音、济公、关帝等等。 冰玉堂里挂满“塔香”,“塔香”的形状如同蚊香,所不同的是,一支“塔香”的直径约为1米长,一支香可以烧1个月。 当“塔香”吊起来时,就成了宝塔的形状。 在挂起来的“塔香”下方,还挂上进香者的名字。 日后产权移交村里过去自梳女们到南洋打工,并不购置物业。 为了年迈之时有一个养老的地方,自梳女们决定共建一个居住的场所。 1949年,新加坡的华侨成立同乡会,顺德的自梳女遂共同出钱,通过同乡会,在顺德老家修建起了冰玉堂。 1950年秋落成。 按照旧俗,自梳女不能死在村子里,所以冰玉堂必须建在村外,离当时的沙头村还有很远的一段路。 冰玉堂筹建之时,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会员每人每年交12元新币的会费,基金会的钱用于冰玉堂平时的开支。 基金由产权委托人来管理,冰玉堂产权委托人共有3个。 “如果有一天,自梳女们都没了,冰玉堂无人管理,那么它的产权就交给沙头村福利委员会。 ”黄月说。 2000年12月,自梳女们已经集体立下产权移交的遗嘱。 现在当地政府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开放冰玉堂,也有意重修冰玉堂。 姑太们说,重修可以,但有的东西不能动,比如自梳女们的牌位等等,而且还是由她们来管理,政府不能干涉。 黄月说,政府已经来找过她们,附近的生态乐园也召集她们开过会,表示了合作之意,意欲将冰玉堂作为一个景点,和生态乐园连成一个整体,向游人开放,生态乐园支付给她们一定的报酬,但是姑太们没有同意。 姑太们说,没有什么好看的。 更主要的是,姑太们要自己管理冰玉堂,但是她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天天来看管。 如果收了钱,就要负责。 但要是把管理权移交给生态乐园,冰玉堂就没有了自主权。 不过,姑太们还是将一套钥匙交给了当地政府,允许当地政府带人来参观。 现在每逢双休日,就会有人前来。 前来参观的人关注的并不是冰玉堂这座建筑,因为它本身并无太多特别之处。 人们渴望的是能够从这个自梳女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寻找自梳女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族群故事自梳女们的故事姑太们介绍,早在100多年前,顺德就有女子远渡重洋,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打工。 由于重男轻女的缘故,出去的都是女性。 那时,很多人千方百计地找到“水客”帮忙出境,“水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蛇头”。 当年,黄月的家境并不差,但是那时候当地的风气是女性更喜欢到南洋打工,都不愿意留下来,所以1936年,12岁的黄月和妈妈去了新加坡。 当时,黄英有一个表姐在新加坡,因为家中无钱,于是先委托“水客”将黄英带到新加坡,由表姐代付费用,然后表姐在黄英后来的工资里扣钱。 黄姑也是“水客”将其送到新加坡的,黄姑在新加坡的姐姐为此付了180元新币。 180元新币是什么概念呢?黄月回忆说,1936年,她姨妈给一家老板做女佣,每月工资是6元新币。 那时候3分新币可以买猪肉,1个人1个月的吃住费用大概是3元新币。 如果一个月能挣30元新币,家里就可以请两个工人。 对自梳女们在南洋的生活,黄英有着一段十分心酸的描述。 “12岁那年,我就去了新加坡,在渡口与妈妈分手时,妈妈哭了,舍不得我。 但我没哭,因为我以为新加坡很好玩。 30多岁时,我回过一次家,在家里只住了两三天,就返回新加坡。 妈妈送我时,没有再流泪,因为她已经习惯了,而且已经抱了孙子。 但这次我却哭了,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在外面的苦。 ”在南洋的自梳女们大多是做女佣(当地人称为“妈姐”),因此吃住都在老板家里。 其他的人或者做小贩,或者开小店。 这部分自梳女一般租住一间很大的房子,房子带有很多小房间,可以同时居住二三十人。 在24岁之前,黄月一直和其他姐妹住在一起。 她说,姐妹们在一起很团结,很热闹。 但做女佣很辛苦,一个月只有初一和十五两天休息,只有在那个时候,姐妹们才能团聚。 女佣是不能和老板平等对话的,长期的独处形成了自梳女自我封闭的个性。 黄荷说:“我在马来西亚基本上没有朋友,因为一个人习惯了独来独往,不喜欢与别人交流。 ”新加坡政府也给予了她们一些待遇,如新加坡国籍和相应的福利。 姑太们说,在新加坡,有女无儿的,可以租到很便宜的房子,10元新币就可以租到1房1厅。 无子女的老人,政府给他们免费分房。 平时有社团帮助她们做饭,5毛钱新币就可以吃一餐饭。 如果老人生病住院了,医药费、床位费都只收正常价位的1/4。 “可惜的是,我们在新加坡没有亲人。 而且新加坡有规定,一套房子只能住两到四个人。 所以白天有人陪着聊天、打牌,晚上老人们就很孤独。 ”黄冰说,“我们还听说有的老人死在房子里,无人知晓,所以姑太们都选择了回国。 ”黄月告诉记者,如今80%的自梳女都已经回国。 大概还有十几个没有回来,那是因为她们在村子里已没有亲人了。 早年回来的自梳女,按照旧俗还是不能死在村里,只有住在冰玉堂里。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冰玉堂里住了很多自梳女,最多时有30多个。 随着时世更替,自梳女不能死在村里的规矩逐渐消失了,因此,她们能回到亲人身旁生活。 暮年回乡形单影只黄月说,以前在新加坡买房很容易,但由于始终抱着落叶归根的念头,所以大家都没有购置物业。 1992年,黄冰回到故乡。 因为决定不再回去了,所以黄冰几乎用双手拎回了她在新加坡的所有家当。 她说,还剩下一台电风扇没拿,太重了。 黄英说,在40岁以前,自己没有攒过一分钱,所有的钱都寄回家了;40岁之后,才自己攒钱,因为这时候家里已经不需要她再寄钱了。 中国的古训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自梳女们为家庭(严格地说,是哥哥的家庭或弟弟的家庭)默默奉献了几十年,因此,当她们回归故里时,理所当然地受到家人的尊敬。 如今,黄英和弟弟的孙子同住。 黄英说,侄孙子对自己很好。 但已经习惯一个人生活的黄英还是自己做饭吃。 她说,一个人吃饭很自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精明的黄姑早在30年前就为自己铺了一条后路。 黄姑在寄钱给弟弟的同时,嘱咐弟弟为她建一座房子,以便日后回乡居住。 黄姑现在就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有一个院子,摆满了花草,还有独立的厅、厨房、卫生间和卧室。 房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如同黄姑整齐的仪表。 “结婚是很害羞的事情”自梳了就意味着不能结婚,年迈时需要别人的子女照顾,自梳女们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呢?黄月说,当时有人担心老公不好,会挨打挨骂,所以干脆不结婚;有人觉得结了婚,还要带小孩,不自由;也有人认为,不结婚很自由,很独立,和很多姐妹们在一起很开心,而且她们又有钱,不依靠任何人;还有人因为家里有弟妹,如果弟妹要结婚,但你还没有中意的人,你就必须自梳,否则,其他弟妹就不能结婚。 黄姑不结婚的理由非常简单:在顺德均安女子不结婚十分普遍,如果女子买“门口”,男子拒绝,女子就会自杀。 因此,父母一般不干涉女儿的决定。 过去结婚的只是少数,不结婚的才是多数,如果你结了婚,其他姐妹就不和你说话了。 “这里姓黄的女子都不结婚,结婚是很害羞的事情。 ”黄荷说,她22岁离家,58岁才自梳。 她父母早逝,家里有2个弟弟,1个姐姐,父母去世前叮嘱她,要好好照顾弟弟。 因此,为了一心一意照顾好弟弟,她和姐姐都没有结婚。 而黄荷所说的自由,就是可以随便买什么吃的、穿的,想看电影就看电影。 但实际上,姑太们的生活十分简单。 黄英说,姑太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人追求过,但是她们已经自梳了,所以就不吭声,不理会他们,日子久了,追求的男人就不来了。 “但是她们对男人并不憎恨。 ”自梳了也有人结婚冰玉堂东面的花园里,有一棵树外形奇特,树高数十米,笔直的树干直刺苍穹,到树冠才有一簇枝叶。 黄英说,这种树叫“桄榔树”,以前有两棵,是自梳女亲手种的,表示“一心一意不嫁人”。 但现在一棵树已经倒了,原因不明。 黄英说,也许是因为姐妹们当中有人“变节”的缘故吧。 自梳女中到底有多少人“变节”过呢?姑太们说,不多,以前自梳女结婚,就会遭到其他姐妹的排斥,亲姐妹也会不再来往。 但是现在年纪大了,姑太们的心境平和了,那些曾经结了婚的人和其他姐妹们又正常来往了,在一起聊天,一起打麻将。 但面对外人,姑太们还是明显地忌讳谈这些东西。 黄月在24岁的时候,嫁给新加坡当地的一个华裔,后来生下一个女儿,现在她的外孙已经上大学了。 黄月自称没有自梳,但是在冰玉堂自梳女的牌位上,我们还是看到了黄月的名字。 我们从侧面了解到,黄月在11岁时就已经自梳了。 因为黄月自己隐瞒了实情,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她自梳的原因、如何恋爱和自梳后嫁人的心情。 百岁自梳女恢复中国国籍上世纪30年代,不少东莞籍女性前往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打工,由于一直未婚,这些“自梳女”并未融入当地社会,在年老体衰之后回到了国内。 由于历史原因,她们没有中国国籍,无法享受社保、医疗等福利,生活困难。 据了解,东莞目前有40多名这样的自梳女,普遍年龄都在80岁以上。 今年以来,广东省以及东莞市有关部门积极为这40余名自梳女恢复国籍而努力。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33名莞籍自梳女恢复国籍申请的受理工作完成,有关部门在2011年7月底将材料上报了公安部,目前东莞已有首批4人获准恢复中国国籍,其中一名已百岁高龄,另外一名95岁。 博物馆2012年12月25日,顺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挂牌成立,并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免费开放。 这里将顺德自梳女的文化产物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顺德本地文化研究学者李建明说,冰玉堂是目前保存完整的一段特殊的历史文化,这些最后的自梳女是研究“自梳女文化”的最珍贵化身,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对这一段历史完整地再现和还原。 [3] 评价有人认为,自梳女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命运,可以想见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是怎样的卑微,她们中大多数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有歌谣曰:“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心抱(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 ”这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

相关标签: 姑婆屋文明珠三角民俗自梳女

本文地址:https://www.xiaotuo.net/hlwzxwz/fa401be130954c3ab118.html

发表评论
相关内容相关内容
对标 到 时期 广州交响乐团的 接轨 从 国际表白

广东文明标本观察之八广州交响乐团自1990年代中前期起即开局了乐团国际化的探求,使其逾越市区乐团的格式、继而将影响力逐渐裁减到国际乃至海外,目前,广州交响乐团的足迹已达环球五大洲,出现了中国大陆乐团数量最多的音乐季,并领有国际最早且惟一由同一乐团延续举行超越二十年的市区新年音乐会品牌,经过建设国际化乐团规范、并尝试进入现代演出市场,广...。

新版三岛由纪夫传记 生前知交撰写 美与暴烈 解开作家死亡之谜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二战,后声誉最高的作家之一,从小深受古典文明熏陶,他青年时凭,假面的告白,一鸣惊人,但与辉煌的文学履历相伴的则是其持久而饱受争议的永世,在实现四卷长篇,富饶之海,的盛年之际,却为表白其保守的政治诉求而,切腹谢世,,留给世人一个难解的谜团……日前,,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传,由雅众文明推出再版,美与暴烈,作为三岛由纪夫...。

江湖儿女 人在江湖 贾樟柯新作 身不禁己

江湖儿女,中的斌哥和巧巧,都生善于革新放开后,生存在革新的时代,在他们生存的,公开,环球里,有一套共同的精气信仰,局部来自传统江湖文明,方式似乎1980年代香港黑帮电影和武侠片,他们模拟片中黑帮老大的做派,信仰武侠片中江湖人士那种重情意、讲道义,图为廖凡表演的斌哥,本文首发于2018年5月17日,南边周末,,原题目为,什么是咱们...。

邵晓锋 他们的冬天是我的春天

经济危机下人们愈加浪费,买房买车这样的大宗生产缩小,日常生存用品他们也情愿选用网上购物,由于愈加廉价每个员工都有一个名著中人物的花名,这是阿里巴巴的企业文明,邵晓锋的花名是,郭靖,他确是一位大侠,3年前,他的身份还是全国特级低劣人民警察,小名鼎鼎的刑侦专家,专门担任严重凶杀案件,生擒罪犯有数,央视采访和纪实文学津津有味他潜伏在深山老林...。

中国科幻文学出海六十年 曾经进入群众文明层面 三体

2022年,三体,出版16周年之际推出新版,刘慈欣写了新的自序,图为该书封面,依据小说第一部中三体游戏的场景绘制,2012年夏天,李赟在开车回家途中关上了收音机,电台正在播放读书节目,从节目里,他第一次性知道了刘慈欣的,三体,——中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小说,过后,他所在的中国教育图书进进口有限公司正在尝试开启版权对外贸易新业务,以科幻和悬...。

农耕文明与岭南佳果的情诗 荔枝广绣

直播高清Thisisamodalwindow.开局对话视窗,退出会敞开及封锁视窗文字背景视窗字体尺寸字体边缘样式字体库完结对话视窗,一千多年前,中国就领有自己的朴素品和潮品了,只是缺少响亮的朴素品牌,荔枝花开的节令,广东省非物质文明遗产名目广绣代表性传承人谭展鹏在位于广州花地湾的上班室里,向记者展现着一件件代表中国手工刺绣最高水平的...。

魔鬼小学有分校

中国原本就是个不偏心的环球,你不抢,就更没你的份儿了,楼上的都装什么啊,俄罗斯的哥们儿就入乡随俗吧,中国没有俄罗斯那么悠闲,中国人考究实践和效率,还有人谈什么民族的未来,你认为在俄罗斯和美国就没有闯红灯的了,就没有不排队的了,那你也说人家民族没宿愿了,在你眼里谁有宿愿呢,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文明是一个渐进的环节,中国才哪儿到哪儿啊...。

梅兰芳与胡蝶访苏照片重见天日

1935年二三月间,梅兰芳应苏联对外文明协会约请,率团赴苏联演出,这是梅兰芳演艺生涯中的关键教训,也是中苏文明交换史上的盛事,与此同时,苏联为纪念其电影事业成立15周年,于1935年2月21日至3月2日在莫斯科举办国内电影展览会,约请各国选派电影代表团参与,胡蝶过后是中国最红的影星,当然是苏联影展大会指定的人选,其余成员还有,明星,公...。

章太炎的鳄鱼标本 从135278复制

十七世纪那不勒斯一位药剂师的珍异屋,本文首发于2018年4月26日,南边周末,在中国文明史上,跟鳄鱼最有相关的人物,无疑是写过,祭鳄鱼文,的韩愈;若再求其次,我想应是章太炎了,以前,曾就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写过一篇读后感,已当心此事,芥川写了他1921年在沪上访问章太炎的印象,章炳麟先生的书房里,不知出自何种喜好,壁上趴着一条...。

随机推荐随机推荐
干部培训

干训网深耕干部教育培训14年,为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干部培训师资、红色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党政干部培训课程等,咨询电话:400-6007-016

徐州龙江制管有限公司

徐州龙江制管有限公司(龙江制管)2007年开工建设,厂房占地30000平方米。经过14年发展,已成为集无缝钢管、焊管、温室大棚设备生产、研发、销售、施工为一体的生产型企业。主营业务温室技术咨询及温室材料的加工及销售、温室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安装。

鸟网首页

鸟,鸟网,鸟类大全,中国鸟,外国鸟,北京鸟,上海鸟,广东鸟,深圳鸟,云南鸟,西藏鸟,四川鸟,南方鸟,北方鸟,好鸟,漂亮鸟,保护鸟类,重庆鸟,天津鸟,东北鸟

实用文体写作网

文体写作网为您提供公文写作格式、写作手法与技巧、应用文写作素材等,打造最具专业的综合写作网站,欢迎原创作者踊跃投稿。

电子发烧友网:领先的电子工程师技术社区,为工程师创造价值

电子发烧友网联手全球半导体产业领先企业,为中国电子研发工程师及开发者,提供全面的技术、产业和供应链资讯和在线社区交流服务的平台。

贤集网

贤集网(Xianjichina.Com)是国内领先的工业网站平台,工业头条、科技新闻、行业资讯及产品、服务、需求、展会、技术成果等信息发布,是工业行业门户网站!

新智博教育,智博专升本专升硕统招全日制培训辅导,新智博官网

新智博教育,智博专升本专升硕统招全日制培训辅导,新智博官网,新智博让大专生先考研后升本,国外名校专升本更是一年改变第一学历,国外专升硕更是一年直接实现硕士毕业,更多选择,更多机会。

陕西职业院校

西安高新技师学院是陕西省政府批准、省人社厅重点支持的新型全日制大专技师院校,开设有电脑培训、铁路运输、医学方面、幼儿师范等专业!咨询热线4000299955